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信息 >> 详细内容
 
科研信息 >> 正文
黄淮学院《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日期:2017-10-31 12:18:30  发布人:体育学院  浏览量:200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1336112012

课程名称:运动心理学      Sports Psychology

二、学时及学分

总 学 时:36学时   讲授学时:24学时   实验学时:12学时     分:2分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运动心理学》是体育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院体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而制定的,该课程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基础主干必修考试课程,共计36学时。

本教学大纲依据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学生掌握普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竞赛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体育运动中的各种心理学知识。

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未来的(或在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提高运动意识,熟悉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新的教学方法,并掌握测量和提高人的“潜能”的最基本的手段和实验方法。这门课程具有体系新、内容新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

(二)课程设置目的及任务

目的:本教学大纲是依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和2013年黄淮学院制定的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而制定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有关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具有运用运动心理学理论、方法帮助运动员、教练员进行心理调控的能力。

任务:1)初步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2)能在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体育训练中灵活运用有关体育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2)掌握运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竞赛中的心理现象、规律及其原理,并以此来指导将来的实践。

(3)掌握有关的实验、心理测量、心理训练的操作方法,培养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及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了解体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理解未来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理解并掌握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学习体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体育心理学概述

1.1.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2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

1.3体育心理学简史和发展方向 

1.4体育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体育心理学的定义;

2.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3.体育心理学对体育实践活动与体育科研的重要性;体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难点1.体育心理学的多维性;

2.体育心理学诸理论的主要观点对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第二章 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目标定向、目标设置的理论,理解并掌握目标定向、目标设置的概念。

2.理解不同的目标定向对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认知方面产生的影响。

3.了解恰当的目标设置所能够产生的作用。

4.掌握目标定向、目标设置的原则及方法,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以及运动实践当中去。

(二)教学内容

2.1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

2.2体育活动中的目标设置

2.3体育活动中团队目标的设置方法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目标定向、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概念;

2.掌握目标设置的概念和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

3.团队的概念和团队目标的作用。

难点1.体育活动中的不同目标分类;

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方法。

3.设置团队目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设置方法。

第三章 运动兴趣和动机(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并掌握运动兴趣的定义、运动动机的定义、功能和种类

2.理解运动兴趣的品质和分类、运动兴趣的重要性。

3.了解影响运动兴趣形成的因素、动机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4.初步具备培养和激发青少年学生运动动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3.1运动兴趣

3.1.1何谓运动兴趣

3.1.2运动兴趣的品质

3.1.3.运动兴趣的分类

3.1.4.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

3.2运动动机

3.2.1运动动机的定义

3.2.2.运动动机的功能

3.2.3.运动动机的分类

3.2.4. 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运动兴趣的定义;

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含义以及区别与联系;

3.运动动机的定义和功能、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态度和体育态度的定义。

难点:1.了解运动兴趣的品质;

2.运动兴趣对学生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3.动机的社会学习和动机的认知理论;

4.成就动机的含义和培养学生体育成就动机的方法。

第四章 运动归因(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几种归因理论的要点。

2.理解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因素。

3.掌握正确的归因方法。

4.理解青少年在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并能利用归因训练的方法帮助,提高运动中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4.1运动中的归因

4.1.1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4.1.2运动归因主要涉及的因素

4.1.3归因与情绪反应

4.1.4稳定性

4.2 影响运动归因的因素

4.2.1内部因素

4.2.2外部原因

4.3  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4.3.1.再归因训练

4.3.2.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归因的概念、习得性无助感。

2.通过归因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难点1.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

2.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和对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教育措施;

3.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对归因的影响;

4.通过归因训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第五章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体育锻炼带来的心理效益,并对体育锻炼的消极影响有初步的认识。

2.了解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3.理解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各种因素。

4.了解各种锻炼行为理论。

(二) 教学内容

5.1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5.1.1.对体育锻炼的界定

5.1.2.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5.1.3.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5.2  体育活动的坚持性

5.2.1.参与体育锻炼的理由

5.2.2.不从事体育锻炼的理由

5.2.3退出体育锻炼的理由

5.2.4影响人们坚持锻炼的因素

5.3 体育锻炼行为的理论、预测及干预

5.3.1.活动行为的理论

5.3.2.锻炼行为干预

5.4 体育锻炼的成瘾行为

5.4.1.锻炼成瘾的界定

5.4.2.锻炼成瘾行为的测量

5.4.3.关于锻炼成瘾行为的研究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等概念;

2.理解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们坚持锻炼的影响;

难点1.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心理学理论解释。

2.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们坚持锻炼的影响。

第六章 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应激、唤醒、焦虑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体育活动中唤醒或焦虑与运动表现之间的一般关系。

3.了解唤醒水平如何影响运动表现的主要理论及观点。

4.了解引起赛前焦虑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内容

6.1 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6.1.1应激

6.1.2唤醒

6.1.3焦虑

6.2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6.2.1驱力理论

6.2.2U形假说

6.2.3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6.2.4多维焦虑理论

6.3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6.3.1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环境因素

6.3.2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个体因素

6.4 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6.4.1心境状态的概念

6.4.2心境状态的测量

6.4.3 心境状态与运动员的成就水平

6.4.4 心境状态与运动疲劳的监测

6.4.5 赛前心境状态与运动成绩的预测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应激、焦虑和唤醒的含义

2.了解应激、唤醒和焦虑三者间的关系;倒U形假说;

难点1.理解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多维焦虑理论;

2.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各种因素。

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应激、唤醒、焦虑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2.理解体育活动中唤醒或焦虑与运动表现之间的一般关系。

3.了解唤醒水平如何影响运动表现的主要理论及观点。

4.了解引起赛前焦虑的主要原因。

(二) 教学内容

7.1 应激、唤醒和焦虑的定义

7.1.1应激

7.1.2唤醒

7.1.3焦虑

7.2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7.2.1驱力理论(识记)

7.2.2U形假说(领会)

7.2.3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领会)

7.2.4多维焦虑理论(领会)

7.3 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7.3.1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的环境因素

7.3.2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个体因素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应激、焦虑的概念;

2.掌握倒U形假说、理解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多维焦虑理论。

难点: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各种因素。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运动技能的概念;理解能力与技能的区别。

2.了解运动技能的分类;理解不同类型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和过程;了解运动技能获得的途径。

4.掌握反馈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在运动实践中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反馈来提高运动成绩的方法。

5.掌握技能迁移的概念;了解技能迁移的理论;了解影响技能迁移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8.1 运动技能概述

8.1.1什么是运动技能

8.1.2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

8.1.3运动技能的分类、测量与评价

8.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8.2.1运动技能形成的理论

8.2.2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8.2.3运动技能形成的途径

8.3 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因素

8.3.1影响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

8.3.2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外部因素

8.4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8.4.1言语指导与示范

8.4.2练习

8.4.3反馈

8.5  运动技能的迁移

8.5.1技能迁移及其理论(识记)

8.5.2技能迁移的测量与评价(领会)

8.5.3影响技能迁移的因素

8.5.4迁移的原则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

2.理解封闭性与开放性运动技能,连续性、不连续性和系列性运动技能的分类及高原现象;

3.了解运动技 能形成的几个阶段及特征。

难点: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能了解设计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学方法和手段。

3.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问题行为控制的方法。

4.理解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5.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评价体育课堂学习。

(二)教学内容

9.1  体育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9.1.1确定体育教学目标

9.1.2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和途径

9.1.3分析教学对象

9.1.4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

9.1.5实施体育教学评价

9.2  体育教学策略的心理学原理

9.2.1体育教学策略

9.2.2体育学习策略

9.2.3体育学习策略的教学

9.3  体育教学环境心理

9.3.1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学分析

9.3.2体育课堂的心理气氛

9.3.3体育课堂学生不良行为的控制

9.4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

9.4.1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目的

9.4.2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的内容

9.4.3体育课堂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的方法

9.4.4.体育学习过程的心理学评价形式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和谐体育课堂心理气氛的作用及影响因素;

2.能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学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难点1.体育教学过程中问题行为控制的方法;

2.能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评价体育课堂学习。

第十章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个别差异;了解针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

2.理解智力的结构及其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

3.掌握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内涵;理解影响体育差生学习的心理因素;了解提高体育差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0.1 体育能力的差异

文本框: 10.1.1体育能力的含义

10.1.2体育能力的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

10.1.3体育能力的差异及其教学策略

10.2 智力因素的差异

10.2.1智力的结构与体育活动

10.2.2体育运动中智力差异

10.3 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10.3.1动机、兴趣和态度的差异

10.3.2个性心理的差异

10.4 体育差生的心理

10.4.1体育差生的心理致因

10.4.2体育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一般体育能力与特殊体育能力的含义与区别;

2.理解智力的含义。

难点1.体育差生的心理致因;

2.理解体育能力的差异及其教学策略。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和康复(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因素及其作用。

2.认识应激对运动损伤发生的影响。

3.了解运动损伤发生后的心理反应。

4.掌握运动损伤心理康复的主要方法,并能学会制定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计划。

5.能运用应对策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

11.1  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致因

11.1.1应激源

11.1.2应对方式

11.1.3动机

11.1.4人格

11.1.5心理准备

11.2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

11.1.1否认

11.1.2愤怒

11.1.3许愿

11.1.4抑郁

11.1.5承认  

11.2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方法(综合应用)

11.2.1调整认知

11.2.2设置目标

11.2.3积极思维

11.2.4社会支持

5.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心理因素及其作用;运动损伤发生后的心理反应;运动损伤心理康复的主要方法,并能学会制定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计划。

难点:掌握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运动损伤心理康复的主要方法,并能学会制定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计划。

第十二章 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1学时)

 

(一)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团体凝聚力及其特征;掌握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的概念。

2.了解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3.理解提高团体凝聚力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12.1 团体凝聚力的概述

12.1.1什么是团体凝聚力

1)团体凝聚力的概念

2)体育团体凝聚力的特征

12.1.2.团体凝聚力的分类、概念模型和测量

1)团体凝聚力的分类

2)团体凝聚力的概念模型

3)团体凝聚力的测量

12.2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

12.2.1环境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1)团体规模

2)合约责任

12.2.2个人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1)满意感

2)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

3)团体成员角色

12.2.3领导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12.2.4团体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1)运动项目

2)团体目标

3)团体状况

12.3  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

12.3.1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1)一种观点:团体凝聚力影响运动成绩

2)另一种观点:运动成绩影响团体凝聚力

12.3.2团体凝聚力与运动表现其他变量的关系

1)运动表现的真实性评价

2)团体凝聚力促进运动表现

12.4 团体凝聚力的发展

12.4.1团体凝聚力的发展模式

1)凝聚力的线性模式

2)凝聚力的钟摆模式

3)凝聚力的周期模式

12.4.2学校体育团体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明确并认同团体目标与成员角色

2)建立良好的团体规范

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4)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三)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团体凝聚力、团体和学校体育团体的概念;能正确区分任务凝聚力和社交凝聚力;理解个人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了解团体规模、运动项目、团体目标、团体状况等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对学校体育团体凝聚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应能加以应用。

难点: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有关因果关系假说。

第十三章 运动中的领导行为(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并能对教练员的领导行为进行分析。

2.了解体育运动中的领导情景特质和情景行为理论。

(二)教学内容

13.1  领导概述

13.1.1领导与领导者的概念

1)领导的概念

2)领导者的概念与意义

13.1.2领导的特征

1)权威性

2)服务性

3)综合性

4)超前性与战略性

 

5)超脱性与全局性

13.2教练员领导行为概述

13.2.1教练员的领导地位与特征

13.2.2教练员的领导行为

13.2.3教练员的领导功能与作用

13.3 教练员领导行为分析

13.3.1教练员的权威的建立

13.3.2教练员领导行为分析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领导和领导者的概念;

2.了解领导的特征、教练员的领导行为;教练员的领导功能与作用。

难点:教练员领导行为分析。

第十四章 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和果断行为的概念。

2.能够举例说明如何在运动中促进青少年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3.了解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内容

14.1 运动中的道德形成和发展

14.1.1运动中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1)在运动中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

2)在运动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

3)在运动中形成道德评价能力

14.1.2运动中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

14.1.3运动中道德意志的形成和发展

1)树立先进榜样

2)因人而异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3)道德意志的培养要根据运动项目的需要而进行

4)开展形式多样的比赛

5)教会青少年自我强化的方法

14.1.4运动中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14.2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14.2.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14.2.2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1)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2)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14.2.3攻击性行为与果断行为的区别

14.3体育运动与攻击性行为

14.3.1攻击性行为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14.3.2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外部因素

1)个体内部的因素

2)个体外部的因素

14.4 降低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14.4.1降低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基础

14.4.2降低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1)降低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2)降低观众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三)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不同点,以及攻击性行为与果断行为的不同点。攻击性行为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难点:理解对攻击性行为解释的社会学习理论,能够举例说明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在降低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中的运用;理解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因素;了解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运动心理学》是体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前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其后有《运动训练学》、《运动管理学》等专业课程,本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养成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对提高学生的参赛能力和心理素养起着关键的作用。

八、教学时数分配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36学时      理论学时:24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

学时

实验

学时

实践

学时

讨论、

习题课

等学时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

2

 

 

 

第二章

运动中的目标定向与目标设置

2

 

 

 

第三章

运动兴趣和动机

2

 

 

 

第四章

运动归因

2

 

 

 

第五章

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2

 

 

 

第六章

唤醒、焦虑、心境状态与运动表现

2

 

 

 

第七章

心理技能训练

2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2

 

 

 

第九章

体育教学效果的心理学优化

1

 

 

 

第十章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

1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2

 

 

 

第十二章

运动中的团体凝聚力

1

 

 

 

第十三章

运动中的领导行为

1

 

 

 

第十四章

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2

 

 

 

实验一

心理健康测试

2

 

 

 

实验二

动觉感受性测定

2

 

 

 

实验三

深度知觉的测定

2

 

 

 

实验四

注意集中和注意分配程度的测定

2

 

 

 

实验五

动作稳定与协调性测定

2

 

 

 

实验六

焦虑测定

2

 

 

 

 

 

 

 

 

 

 

 

 

 

 

 

 

学时小计

24

12

 

 

 

 

 

 

 

 

 

总计

36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运动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总学时:36      实验课学时:12

序号

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是否为

开放实验

1

心理健康测试

2

验证

 

2

动觉感受性测定

2

综合

 

3

深度知觉的测定

2

综合

 

4

注意集中和注意分配程度的测定

2

综合

 

5

动作稳定与协调性测定

2

综合

 

6

焦虑测定

2

验证

 

7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1.《体育心理学》(第二版),季浏,殷恒婵,颜军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体育心理学测量与评价》,季浏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二)参考书

1.《体育心理学》,刘淑慧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运动心理学》,张力为,毛志雄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季浏,张力为,姚家新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教学方式:

1.采用理论讲授、实验、讨论、布置任务、辅导等多种方式教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主要讲解理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利用录象、光盘、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以优化教学过程。

2.本课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强调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的联系。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有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在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及其规律。

3.辅导答疑是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课程时数的限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课堂外以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辅导中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个别学生因材施教和知识技能的迁移与应用等方面。

教学要求:

1. 教师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与行为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思想品德的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应注重育人、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严格要求,根据培养方案,结合办学定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2. 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的观点来指导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青少年业余训练打好基础,以及初步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科学方法和依据人体功能变化特点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基本原理。

3. 教师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进度,撰写理论课讲稿和书写教案时,必须依照本大纲有关规定、要求以及教学资源状况,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并结合教学对象情况去制定,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技能的不断学习和创新。

4. 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提倡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使之在掌握基本实验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开发创新性的实验,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6. 要认真执行教学常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

十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核内容与成绩比例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

 

平时成绩

理论成绩

实验成绩

合计

考勤

作业

百分比(%)

10

10

50

30

100

1.平时成绩的考核与要求

考核内容

主要依据

理论课出勤

旷课一次扣5分,迟到或早退扣2分,缺课累计达总学时三分之一及其以上者,不予正常考试。

作业完成

根据教师布置口头、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打分。

2. 理论考核的内容、形式与要求

《体育心理学》理论课笔试采取闭卷考试,依据本科方案培养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卷面满分成绩为100分,占考核比例的50%。

3. 实验考核的内容、形式与要求

考核内容

                  主要依据

实验出勤

根据实验课出勤情况打分

实验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并打分。

实验报告

根据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打分。

十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门课程是一门实验学科,其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获得的,因此,教学中必须同时开设实验课,做到理论与实验并重。通过实验课的开设,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

2、本大纲总学时数为36学时,实验教学时数为12学时。

3、任课教师也可根据教材变更适当调节章节授课学时及内容。

4、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应重视介绍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和科研动态,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核发:0 点击数:200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