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2. 1
  3. 2
首页 >> 党群建设 >> 党建工作 >> 详细内容
 
党建工作 >> 正文
师德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关键因素
日期:2006-10-21 00:00:00  发布人:郝名扬  浏览量:66

    校风和学风高校师生和社会有关人士常常关注的话题。常常听到我们的教师感叹学风每况日下,常常看到我们的教师为校风建设苦心急虑。校风是学校在长期的育人实践积淀的共同的心理定势、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良好的校风能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振奋精神。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师风和学风。学风的核心是学习风气,主体是学生。师风是教学风气、学术风气、管理风气和服务风气的体现。师风如何对学风有极大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师风,很难形成优良的学风,更谈不上健康向上的校风。曾经有一位分配到普通高校、刚刚站到讲台上的青年教师,面对新进校门、充满求知欲望的上百名大学生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息;曾经有一些学生站在班车路旁,望着教师奔向车门、蜂拥而上说出“这就是我们的老师”的感慨。在有些老师看来的“小事”,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大学生的眼中,却是教师形象的体现。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中关注较多的是学生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人格关注的颇少。人应该怎样求得自我发展,这是世界文明进步中的共同问题。这是新技术革命给高校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但对人类自身发展提出严峻课题。蒸汽动力代替人力,解放了人的体能的同时,也使人开始鄙视体能,由古代崇拜大力神,到讽刺力大者为头脑简单、愚笨;工具机发明和应用替代了人的高超技能,实现了人类技能的解放,人类随之开始鄙视自身应有的技能;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智能革命,使人脑获得解放。也将可能导致对智能的鄙视,把对智能的尊重物化为对物质财富的崇拜,忽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品质、品格等。
    70年代末,西方社会学家提出:人有单向度发展的可能性。即只关注物质享受,忽视人的伦理道德品格。美国学者担心“21世纪可能出现人的思想的大混乱、大崩溃”。新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信息时代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家园?
    各国都要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泰国对公民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认为没有爱国主义,就没有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该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和维护国家利益观念。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中方成员不怕“洋鬼子”,但蹙头那些生长在中国,熟悉中国,但没有一点中国情感,完全站在美国人立场上的“假洋鬼子”。
    教育部早就提出,高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质素质两个主体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思想教育是民族凝聚力的灵魂。一个学生缺少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受害的是一个人,一个教师如果缺乏健康的人格,贻害的可能是一群人。新一代人如果没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民族凝聚力将无从体现,受到损害的将是民族的未来。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而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传授知识可以使人受用一时,而人格的培育却能使人受用终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教育作用,而且这种教育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由于教师的劳动对象不同于其他任何行业,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道德表现任何时候都和在课堂上一样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对社会风气有影响,因此,要用教师职业道德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能够长期起作用。很多对人类科技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大科学家,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无不谈及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终身影响。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大学生正处在思想、知识、心理等方面日趋复杂和成熟的时期,对人际关系的承受力也日益增强和深化。潜藏在教师言行之中的人格形象,就是一部教科书,高尚的师德和人格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春雨润物,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人常说:学生是看着老师的身影成长的。教师的魅力,不仅在于教师心中拥有的知识,还要看教师在知识释放过程中所展示的自身的人格,是否为学生认可和拥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师德”,所展示的“师魂”,都会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乃至于行为和目标选择,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引导。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风格、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乃至衣着发式,在体现国家意志的讲台上就不仅仅是属于个人的习惯和偏好。每个学生的眸子,都是我们的镜子,折射着我们的心灵之光。为此,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思想上,积极上进,表里如一;工作上,爱生敬业,严谨治学;为人上,胸怀坦荡,诚实守信。
   “又红又专”对于当代的高校教师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自觉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对祖国、对民族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工作满腔热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模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学习,不断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加强人格修养,培养高尚的师德形象,树立良好的师风。
    只有置身于健康向上的校风中,通过耳濡目染和内心体验,大学生才能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哲理的启示,学校的教育才能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和品格。
    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上养成崇尚真理、刻苦钻研、富于开拓、耐心细致的风气,在日常生活上养成敬重师长、诚恳礼貌、遵纪守规、举止典雅、乐于奉献的风气。
   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受到学生的尊敬并能与学生拉近距离;不仅要有较好的教学组织能力,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要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通过深入浅出、多维度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明白事理。
  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讲台上站稳脚跟,所讲的内容和观点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任。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有了令人信服的为人,其思想和观点才确实能在学生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要注重和加强师德的培养与提高,努力促进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部门会议或报告等形式时时强调“两课”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并相应建立监督机制。
切实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包括专业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使“两课”教师要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之能。使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并形成制度或规范,进一步完善教师进修和自修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以老带新,统一备课,相互听课,相互促进的方法发挥集体优势,共同攻关,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使当代的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优良的政治素质,不仅是“两课”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也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创建“有力的师德建设的学习环境”。它能使教师积极地和富有建设性地获得新的师德建设的知识与技能,并为主动、交流和合作提供充足的机会。此外,这种环境应激发教师确定自己的教育生涯目标,指导他们为自己的学习活动与过程担负起更多的责任。换言之,在有力的师德建设学习环境中,教师渐成为自己活动与过程的动因。
  确立师德建设的“质量循环”评价体系。确立师德建设的“质量循环”评价体系可以带来许多积极的发展。
  在欧洲的很多国家,对教师道德品质在内的各方面要求很高。如,不准有反政府的言论;禁止教师集体和政府进行谈判。在职业道德方面,由于教师的公职人员性质,要求更高,因为教师职业有社会形象、社会影响问题,不仅对学生,对社会也应当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性质、劳动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对于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高尚的职业道德又能鼓舞教师自觉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而献身。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既是当前我们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长期以来,全社会都在反映学生负担过重,身体发育和健康受到影响,各方面的素质有待提高。归纳起来,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单纯的应试教育,不仅影响了学生,也影响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的功夫花在找题、解题、改题上,成天忙得团团转,哪还顾得上学生的全面发展,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也会逐渐淡化。
  良好师德的培养,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对陶冶教师情操,转变教师气质,提高教师素质,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大批为教育事业献身的新师资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反思近年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会越来越体会到师德的重要性。

核发:0 点击数:66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