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2. 1
  3. 2
首页 >> 专业建设 >> 课程建设 >> 详细内容
 
课程建设 >> 正文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大纲
日期:2017-10-31 12:19:58  发布人:体育学院  浏览量:379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1336111614

课程名称:体育保健学    Physical Health Care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72,其中,讲授学时:56,实验学时:16。    学分: 4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目标:通过对体育保健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以及学校体育要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要求,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保健规律和措施,掌握不同性别、不同年阶段人群的体育保健特点和要求,为从事体质与健康教育工作、指导人们从事符合生理规律的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关知识与技能。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任务:

《体育保健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与机能水平,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及全民健身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组织和方法是否符合运动参加者的身体特点,进行医学指导和服务;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健康和机能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和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种类、功用及来源,了解不同项目的运动员营养状况的特殊要求,正确指导运动员饮食,以确保运动员的健康,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研究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和康复措施。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分班教学增加实际操作教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并紧密跟踪学科前沿,使学生能更及时的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健康概述(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对健康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影响健康的基本因素和健康问题,为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

1.1现代健康观

1.1.1健康的概念

1.1.2健康的分类

1.1.3影响健康的因素

1.2现代体育的健康观

1.2.1自然科学的体育健康观

1.2.2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健康观

1.3 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1.3.1适量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1.3.2适量运动对人体心理功能的影响

1.3.3过度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1.3.4运动缺乏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体育保健学是在体育与医疗保健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交叉学科。大学生如何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症状。熟记健康的概念。

难点:运动过量和运动缺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章运动与环境(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环境对人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危害和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克服一些不利因素来保护身体健康以及提高运动能力。

(二)教学内容

2.1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1.1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1.2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急、慢性中毒;致癌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对免疫力功能的影响;其他。

2.2 环境卫生的防护

2.2.1大气卫生的防护 

2.2.2水质卫生防护

2.2.3土壤卫生防护

2.2.4学校环境卫生防护

2.2.5绿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2.3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2.3.1热环境

2.3.2冷环境

2.3.3高原环境

2.4运动建筑设备卫生

2.4.1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要求

2.4.2室外运动场地与设备的卫生要求

2.4.3室内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要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环境、冷环境、高原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难点:运动建筑设备卫生要求实施。

第三章  运动与营养(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营养的意义,树立正确营养观点;熟悉营养素的性质和功用,能正确选择和利用食物;掌握运动员合理营养的意义与作用;运动员的营养特点,能合理安排运动员的膳食和饮料。掌握营养摄取和能量消耗的计算法,能评定一般营养状态。

(二)教学内容

3.1 基础营养

3.1.1宏量营养素

3.1.2微量营养素

3.1.3其他膳食成分

3.1.4营养素之间的关系

3.1.5人体的能量需要

3.2健康膳食指导

3.2.1营养与抗氧化

3.2.2营养与免疫

3.3营养、健身运动与慢性病

3.3.1营养与健身运动

3.3.2进食量、健身运动与能量平衡

3.3.3营养、健身运动和心血管疾病

3.3.4营养、健身运动和糖尿病

3.3.5健身运动、营养与骨质疏松

3.4运动员营养

3.4.1运动与宏量营养素

3.4.2运动与微量营养素

3.4.3运动与水

3.4.4运动员在比赛期的膳食营养

3.4.5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营养代谢特点和需要

3.4.6运动营养补充的误区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蛋白质、脂肪的营养功用。不同运动项目重点补充的营养物质。我国运动员每日维生素摄入量、几种矿物质需要量,运动员的合理补水。

难点:蛋白质、脂肪的营养功用。不同运动项目重点补充的营养物质。

 

第四章  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合理的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并了解危害健康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健康打基础。

(二)教学内容

4.1 健康与行为和生活方式

4.1.1行为和生活方式概述

4.1.2危害健康的行为

4.2促进健康的积极生活方式——合理的体育运动

4.2.1体育运动是现代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4.2.2培育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4.3体育行为与心理健康

4.3.1心理健康的概念

4.3.2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4.3.3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理健康的四个维度。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难点:心理健康的四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

 

第五章 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儿童少年、女子、老年身体发育特点,熟悉儿少早期专项训练和女子月经周期的医学问题;掌握儿童少年、女子体育卫生要求,并能应用于体育实践中。

(二)教学内容

5.1 儿童少年体育卫生

5.1.1体育锻炼对儿童少年的影响

5.1.2儿童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5.1.3青春发育期

5.1.4儿童少年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5.1.5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要求

5.1.6青少年早期专项训练问题

5.2 女子体育卫生

5.2.1女子身体发育的一般特点

5.2.2女子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5.2.3女子的一般体育卫生要求

5.2.4女子月经期的体育卫生

5.2.5运动与妊娠、分娩

5.2.6更年期的体育卫生

5.3 中年人体育卫生

5.3.1体育锻炼对中年人身体的影响

5.3.2中年人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5.3.3中年人的体育卫生要求

5.3.4脑力劳动者的体育锻炼与保健

5.3.5体力劳动者的体育锻炼与保健

5.3.6运动员退役后的体育锻炼与保健

5.4 老年人体育卫生

5.4.1衰老的概念

5.4.2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的影响

5.4.3老年人各器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5.4.4老年人的体育卫生要求

5.4.5老年人保健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最大摄氧量。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早期专项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女子特殊时期的体育卫生。女运动员在月经期的四种表现。中年人的体育锻炼如何确定适宜的运动强度,应如何掌握运动强度。衰老的概念;老年人适宜的体育运动。

难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早期专项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女子特殊时期的体育卫生。

第六章  体格检查(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体格检查的主要内容,熟悉姿势检查的方法和人体测量、身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掌握姿势检查和人体机能检查的评定,并能将体格检查材料应用于教学和训练中。

(二)教学内容

6.1 体格检查的方法

6.1.1视诊

6.1.2触诊

6.1.3叩诊

6.1.4听诊

6.2 体格检查的内容

6.2.1一般史

6.2.2运动史

6.2.3体表检查

6.2.4一般临床物理检查

6.2.5形态测量

6.2.6功能检查

6.2.7化验检查

6.2.8身体素质测试

6.2.9特殊检查

6.3 检查中几个问题的医学分析

6.3.1初查

6.3.2复查

6.3.3补充检查

6.4 评价心血管功能的常用指标

6.4.1形态测量

6.4.2心血管系统检查

6.4.3肺功能检查

6.4.4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检查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联合机能试验的反应的几种类型。心脏肥大的原因,生理性心脏肥大和病理性心脏肥大的区别。

难点:联合机能试验的方法。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并能够准确的判断是否出现疲劳并及时消除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二)教学内容

7.1 运动性疲劳概述

7.1.1运动疲劳的概念

7.1.2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7.1.3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7.2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

7.2.1主观感受

7.2.2客观检查

7.3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7.3.1劳逸结合

7.3.2物理措施

7.3.3营养补充

7.3.4中草药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性疲劳的机制及消除方法。

难点: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的运用。

 

第八章  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的意义,掌握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健康分组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

8.1 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8.1.1体育课的健康分组

8.1.2体育课的医学观察

8.1.3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评定

8.2早锻炼和课间操的医务监督

8.2.1早锻炼
8.2.2
课间操
8.3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体育课生理负担量常用的评定方法。

难点:体育课的健康分组和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

 

第九章  运动训练和比赛期的医务监督(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求学生了解运动员的自我监督的意义、形式;比赛期的医务监督;兴奋剂的种类及其作用。熟悉运动医务监督常用指标的意义与应用;消除疲劳的方法。掌握自我监督、医务监督的概念、自我监督的内容;运动员常用的减体重措施、方法及其医学问题;兴奋剂的概念和危害性。

(二)教学内容

9.1自我监督

9.1.1主观感觉

9.1.2客观检查

9.2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要求

9.2.1球类运动的医学监督

9.2.2田径运动的医务监督

9.2.3体操运动的医务监督

9.2.4游泳运动的医务监督

9.2.5冰雪运动的医务监督

9.2.6武术的医务监督

9.3 运动训练医务监督的常用指标

9.3.1脉搏

9.3.2血压

9.3.3心功指数

9.3.4蛋白尿

9.3.5血红蛋白

9.3.6心电图

9.3.7最大吸氧量

9.3.8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

9.4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9.4.1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医务监督
9.4.2
国家和国际比赛的医务监督

9.5比赛期的特殊医学问题

9.5.1兴奋剂问题

9.5.2控制体重

9.5.3人工月经周期问题

9.5.4时差适应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自我监督。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危害。脉搏、血压、心电图、尿蛋白、血红蛋白指标的测定在医务监督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难点:自我监督的实施过程及比赛期的医务监督。

第十章  运动性病症(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运动性疾病的发病原理、预防;熟悉运动性疾病的发病原因、征象;掌握一般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10.1 过度训练

10.1.1过度训练的原因

10.1.2过度训练的发病机制

10.1.3过度训练的征象

10.1.4过度训练的检查

10.1.5过度训练的分类及分型

10.1.6过度训练的诊断

10.1.7过度训练的处理

10.1.8过度训练的预防

10.2 运动应激综合征

10.2.1原因

10.2.2类型和征象

10.2.3治疗

10.2.4预防

10.3 晕厥

10.3.1原因和发病机制

10.3.2征象和诊断

10.3.3处理

10.3.4预防

10.4 运动员贫血

10.4.1贫血概述

10.4.2运动员贫血的原因和机制

10.4.3征象

10.4.4实验室检查

10.4.5诊断

10.4.6治疗

10.4.7预防

10.5 运动中腹痛

10.5.1原因和发病原理

10.5.2治疗

10.5.3预防

10.6 肌肉痉挛

10.6.1原因和发病机制

10.6.2征象

10.6.3处理

10.6.4预防

10.7 运动性血尿

10.7.1原因及发病机制

10.7.2征象

10.7.3鉴别诊断

10.7.4处理

10.7.5预防

10.8 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10.8.1原因和机制

10.8.2征象

10.8.3处理

10.8.4预防

10.9 运动性中暑

由高温环境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紊乱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所致的疾病。中暑常发生在长跑、负重行军、马拉松、越野跑、自行车、足球等项目中。常于夏季初发生。

10.9.1原因

10.9.2发生机制

10.9.3中暑的一般类型

10.9.4运动性中暑的特征

10.9.5治疗

10.9.6预防

10.10 冻伤

人体受低温、寒冷侵袭,引起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水肿、水泡、坏死等损害的症候群。

10.10.1类型

10.10.2征象

10.10.3治疗

10.10.4预防

10.11 运动性脱水

10.11.1体液的分布及生理功能

10.11.2水的摄入和排除

10.11.3运动性脱水的原因与机制

10.11.4运动性脱水的表现

10.11.5治疗

10.11.6预防

10.12 运动性猝死

10.12.1心源性猝死

10.12.2脑源性猝死

10.12.3中暑

10.12.4其他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过度训练、运动应激综合征、晕厥、运动员贫血、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理、症状与诊断、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运动性腹痛的特点。运动性中暑分类及治疗。运动性脱水的表现及治疗。

难点:过度训练、运动应激综合征、晕厥、运动员贫血、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发生原因与发病机理及运动性病症的判断。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概述(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中损伤的概念、分类、原因和预防原则。

(二)教学内容

11.1 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11.1.1运动损伤的概念

11.1.2运动损伤的分类

11.2 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

11.2.1思想上不够重视
11.2.2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11.2.3技术动作错误

11.2.4运动负荷过大

11.2.5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11.2.6组织方法不当

11.2.7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11.2.8场地设备的缺陷

11.2.9不良气象的影响

11.3 损伤的发病规律和潜在原因

11.3.1发病规律

11.3.2潜在原有

11.4 运动损伤的预防

11.4.1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11.4.2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11.4.3运动损伤的调查统计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

难点:在体育锻炼中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的病理和处理(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熟悉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作好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

12.1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

12.1.1擦伤
12.1.2
撕裂伤
12.1.3
刺伤和切伤(
处理方法基本同于撕列伤)

12.2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和处理

12.2.1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

12.2.2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慢性损伤、急性损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概念。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及治疗方法。

难点:运动损伤的处理原则及康复。

第十三章 运动损伤的急救(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急救技术,服务于体育实践。

(二)教学内容

13.1 急救的概述

13.1.1急救的目的

13.1.2急救工作内容

13.2出血的急救

13.2.1出血的分类

13.2.2止血的方法

13.3急救包扎的方法

13.3.1绷带包扎法
13.3.2
三角巾包扎

13.4 骨折的急救

13.4.1骨折的原因
13.4.2折的分类

13.4.3骨折的症状与体征

13.4.4骨折的急救原则

13.4.5骨折急救的注意事项

13.4.6骨折急救固定法

13.5关节脱位的急救

13.5.1肩关节前脱位

13.5.2肘关节后脱位

13.6心肺复苏

13.6.1人工呼吸

13.6.2胸外心脏按压

13.7搬运伤员的方法

13.7.1徒手搬运法

13.7.2器械和车辆搬运法

13.8抗休克

13.8.1原因和机制

13.8.2休克的发展过程及临床表现

13.8.3休克的急救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种急救的方法。骨折的概念,分类,主要症状和体征。肩关节和肘关节脱位的原因和急救方法。心肺复苏术。

难点:指压止血法的正确使用,心肺复苏术的呼气量和按压部位及力度的掌握。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运动处方的概念和组成;熟悉和掌握各种疗法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4.1 中草药疗法

14.1.1中草药治疗损伤的基本法则

14.1.2伤科常用的中草药

14.1.3中草药治疗运动损伤的具体应用

14.1.4治疗运动损伤的常用方剂

14.2 针灸疗法

14.2.1方法

14.2.2取穴原则

14.2.3针灸治疗运动损伤举例

14.3 拔罐疗法

14.3.1拔罐的作用

14.3.2拔罐的方法

14.3.3适应症和禁忌症

14.3.4注意事项

14.4 按摩疗法

14.5 物理疗法

14.5.1冷冻疗法

14.5.2温热疗法

14.5.3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14.6 固定疗法

14.6.1布类固定

14.6.2黏胶固定

14.6.3小夹板固定

14.6.4支架固定

14.6.5其他固定方法

14.7 伤后康复锻炼

14.7.1康复锻炼的目的和任务

14.7.2实施康复锻炼采取的措施

14.7.3急性损伤的康复锻炼

14.7.4慢性损伤的康复锻炼

14.7.5恢复训练时机的判断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创伤各种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难点:各种治疗方法的合理结合。

 

第十五章 常见运动损伤(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和处理方法;熟悉挫伤、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掌指、指间关节韧带扭伤、腰部损伤与劳损的原因、原理、征象和一般处理方法;掌握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掌握肌肉拉伤、脑震荡、肩袖损伤、膝关节急性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的原因、原理、征象和处理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

15.1 软组织挫伤

15.1.1损伤机制

15.1.2症状及诊断

15.1.3处理

15.1.4预防

15.2 肌肉拉伤

15.2.1损伤机制

15.2.2症状及论断

15.2.3处理

15.2.4预防

15.3 关节韧带损伤

15.3.1损伤机制

15.3.2症状及诊断

15.3.3处理

15.4 滑囊炎

15.4.1损伤机制

15.4.2症状及诊断

15.4.3处理

15.4.4预防

15.5 腱鞘炎

15.5.1桡骨茎突部腱鞘炎

15.5.2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

15.6 疲劳性骨膜炎

15.6.1损伤机制

15.6.2症状及诊断

15.6.3处理

15.6.4预防

15.7 骨骺损伤

15.7.1损伤机制

15.7.2症状及诊断

15.7.3处理

15.7.4预防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损伤机制、症状、诊断、处理和预防。

难点:滑囊炎的机制和诊断;关节韧带损伤及断裂的诊断和疲劳性骨膜炎的诊断。

 

第十六章 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共6学时)

 

1、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个关节的解剖特点,并了解不同项目的易伤部位,从而能够预防损伤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

16.1 肩部运动损伤

16.1.1解剖概要

16.1.2肩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

16.1.3肩袖损伤

16.2 肘部运动损伤

16.2.1解剖概要

16.2.2肘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

16.2.3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

16.2.4肱骨外上髁炎

16.3 腕部运动损伤

16.3.1解剖概要

16.3.2腕和手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

16.3.3腕舟骨骨折

16.3.4三角纤维腕软骨盘损伤
16.4 膝部运动损伤

16.4.1解剖概要

16.4.2膝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

16.4.3膝内侧副韧带损伤

16.4.4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16.4.5髌骨劳损

16.5 踝及足部运动损伤

16.5.1解剖概要

16.5.2踝及足部运动损伤的检查方法

16.5.3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16.5.4跟腱损伤

16.6 头及躯干部运动损伤

16.6.1脑震荡

16.6.2急性腰扭伤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足、躯干的解剖结构、主要韧带和肌肉。不同运动项目的易伤部位和专项多发性损伤。

难点: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症状及体征、预防和治疗方法。

第十七章 按摩(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按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熟悉穴位按摩的手法;掌握按摩的基本手法和身体各部位的按摩以及常用穴位,并能将按摩初步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运动伤病的一般处理中。

(二)教学内容

17.1 概述

17.1.1按摩简介

17.1.2按摩分类

17.1.3按摩机制

17.1.4按摩要求

17.1.5按摩注意事项

17.2 常用按摩手法

17.2.1摩擦类手法

17.2.2按压类手法

17.2.3揉搓类手法

17.2.4提拿类手法

17.2.5叩击类

17.2.6动摇关节类

17.3按摩的应用

17.3.1运动按摩

17.3.2保健按摩

17.3.3治疗按摩

17.3.4伤科按摩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按摩注意事项及常用手法;穴位的解剖位置和主治。

难点:按摩手法要做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第十八章 医疗体育概述(共2学时)

 

() 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医疗体育的重要性,以及医疗体育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恢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二)教学内容

18.1 医疗体育的意义及理论基础

18.1.1医疗体育的重要性

18.1.2医疗体育的生理作用

18.2 医疗体育的方法与手段

18.2.1医疗体育的方法与手段

18.2.2医疗体育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8.3 运动器官的功能评价

18.3.1关节活动幅度的检查评定

18.3.2肌肉力量的检查评定

18.4 医疗体育的应用

18.4.1运动损伤医疗体育的目的

18.4.2运动损伤医疗体育的原则

18.4.3恢复训练比赛的标准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医疗体育的概念、禁忌症及运动处方的制定。

难点:医疗体操的编排和运动处方的实施。

 

第十九章 常见慢性伤病的医疗体育(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慢性病的医疗体育,对不同的慢性病制定运动处方,并掌握医疗体育方法。

(二)教学内容

19.1 常见慢性运动系统伤病的医疗体育

19.1.1脊柱侧凸的医疗体育

19.1.2肩周炎的医疗体育

19.1.3慢性腰腿痛的医疗体育

19.2 常见慢性病的医疗体育

19.2.1心病的医疗体育
19.2.2糖尿病的医疗体育

19.2.3高血压的医疗体育
19.2.4
肥胖症的医
疗体育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脊柱侧凸、肩周炎、慢性腰腿痛、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的医疗体育。

难点:医疗体育在实施过程中的强度控制。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一些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与措施,使学生掌握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今后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运动训练、健身指导及体疗康复服务,从而使体育运动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及运动技术水平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教学时数分配

《体育保健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72    学分:4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辅导学时

备注

第一章

健康概述

2

 

 

 

第二章

运动与环境

2

 

 

 

第三章

运动与营养概述

6

 

 

 

第四章

运动与人的行为

和生活方式

2

 

 

 

第五章

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

4

 

 

 

第六章

体格检查

4

2

 

 

第七章

运动性疲劳

2

 

 

 

第八章

体育教育的医务监督

2

 

 

 

第九章

运动训练和比赛期

的医务监督

2

 

 

 

第十章

运动性病症

6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概述

2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的病理和处理

2

 

 

 

第十三章

运动损伤的急救

2

6

 

 

第十四章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2

2

 

 

第十五章

常见运动损伤

4

2

 

 

第十六章

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

6

 

 

 

第十七章

按摩

2

4

 

 

第十八章

医疗体育概述

2

 

 

 

第十九章

常见慢性伤病的医疗体育

2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体育保健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内容提要

学时

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等)

是否为

开放实验

1

人体形态测量

形态测量:脊柱形状;胸廓形状;胸围和呼吸差等

2

综合性

2

30s 20次蹲起实验(选做)

30s 20次蹲起

2

综合性

3

按摩的基本手法

按摩基本手法的

练习

2

综合性

4

运动按摩(选做)

运动前、中、后的按摩方法

2

综合性

5

治疗按摩(选做)

各种常见运动损伤的按摩

2

综合性

6

拔罐(选做)

拔罐九法

2

综合性

7

包扎与止血

环形包扎法、螺旋包扎法、反折包扎法、“8”字包扎法、各动脉出血的止血

2

综合性

8

骨折固定和搬运

锁骨骨折固定、肱骨骨折固定、前臂骨折固定、大腿骨折固定、脊柱骨折固定、徒手搬运

2

综合性

9

心肺复苏术

通过心肺复苏模拟人模型,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2

综合性

10

运动损伤的诊断

各种运动损伤的诊断

2

综合性

11

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选做)

常见损伤的治疗与康复

2

综合性

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体育保健学》,姚鸿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参考书:

1、《体育保健学》,姚鸿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月第4

2、《实用运动医学》,曲绵域,于长隆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9月第4

3、《运动营养》,莫恩主编,杨则宜译审,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9月第1

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实验    多媒体教学

教学条件要求:教材符合大纲要求,教材体系科学、系统、严谨、先进,适合教学使用;具有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使用率高;在课程教学规范方面,制订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过程实施与管理细则;大纲、进度、教案、习题、教学课件齐全。多媒体教学设备良好,实验设备比较齐全,利用率较高。

十二、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四年制教学计划规定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记载。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30%(出勤、操作和实验报告)和平时成绩占20%综合评定(包括平时作业、课堂提问、讨论、考勤),期末考试理论部分内容采用闭卷考试。

十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作业要求
每章讲授完成后,认真完成相关的复习思考题。

(2)课外学术要求

课外应坚持阅读、收集体育保健学等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学期结束前将读书笔记交任

课教师检查评定。

 


核发:0 点击数:379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