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科研 >> 科研信息 >> 详细内容
 
科研信息 >> 正文
黄淮学院《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日期:2017-10-31 12:01:42  发布人:体育学院  浏览量:45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1336123912

课程名称:学校体育学  The athletics of the school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学时  讲授:36学时          学分:2学分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   开设学期:第五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学校体育学》课程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素质拓展课程,它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各级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等的基础理论课程。

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道德规范。使学生较全面地学习并掌握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的教学、锻炼、训练、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体育学》课程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学校体育学对于体育教师职业训练,培养合格体育教师,以及体育教师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密切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着眼于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要积极参与讨论,加强教育实习,投入调查研究,对学校体育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以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2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分析以古希腊、斯巴达为代表的西方奴隶制时期的外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实践;阐明我国古代、近代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貌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不同特征。

(二)教学内容

1.1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概述从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统治时期的学校体育;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1.2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主要分析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介;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3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详细阐述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鉴;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初步形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等。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

难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及其不同特征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2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联系,学校体育如何发挥竞技运动的作用;阐述素质教育的概念、特点以及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终身教育的含义、特点以及终身教育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等。

(二)教学内容

2.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概述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区别与联系;全面分析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2.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分析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如何发挥竞技运动的作用。

2.3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

   阐述素质教育的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以及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终身教育的含义、特点及其对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

2.4学校体育与大众体育

   全面分析大众传播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正面影响;大众传播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负面影响;学校体育与媒介教育的关系。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难点: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对策。

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2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体育教育的重点;论述学校体育功能的基本概念及其本质功能;全面阐述学校体育目标的概念、作用、确定依据、目标体系以及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和基本要求。

(二)教学内容

3.1学校体育的结构

    介绍按照时间序列,学校体育系统的结构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学前阶段体育、初等教育阶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及其身心发展特点、体育的主要特点等。

3.2学校体育的功能

     全面分析学校体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文化功能、辐射功能和经济功能。

3.3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全面分析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我国学校体育的具体目标及其实现我国体育目标的组织形式与要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难点: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

第四章:体育课程(2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概述体育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类型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体育课程目标的作用、内容以及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选择标准、组织原则等;阐述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开发利用校本课程的意义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4.1体育课程概述及类型

   分析与理解体育课程的概念;全面概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直线课程与螺旋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等。

4.2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完善课程体制,强调体育课程方案的适应性;课程的教育功能与育人功能紧密联系;开发课程种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教材多样化;课程内容组织现代化、生活化;课程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4.3体育课程编制

   全面概述体育课程的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实施和体育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4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具体分析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特点与分类;理解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意义;掌握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课程编制。

难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章:体育教学目标 (2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特征、功能及其改革发展方向;全面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基本分类理论和设计依据、设计原则等;阐述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

5.1体育教学目标概述

    全面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及其当前体育教学目标改革发展的方向。

5.2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分析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结构层次;概述国内外有关体育教学目标的分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阐述设计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原则及其表述要素。

5.3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对比分析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具体的教学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育教学目标体系。

难点: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和原则。

第六章: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 (2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基本含义、基本要素和基本特点;重点分析各个体育教学原则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依据和贯彻时的具体要求。

(二)教学内容

6.1体育教学过程概述与特点

概述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含义及其基本要素;具体分析体育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检查与评价阶段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6.2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往

   概述体育教学中交往的概念、含义、特点及其功能;全面分析体育教学过程中交往的基本要素、基本类型和基本方式。

6.3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全面分析体育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原则、身心全面发展原则、技能教学为主原则、兴趣先导,实践强化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全面效益原则等的理论依据及其贯彻时的基本要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难点:各个体育教学原则提出的理论依据。

 

第七章:体育教学方法 (4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含义、分类和发展趋势;全面分析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身体练习为主、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以探究活动为主等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使用要求及其选择与运用它们时的依据。

(二)教学内容

7.1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概述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体育教学方法的历史与发展;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以及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7.2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全面阐述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的理论及其基本要求。

7.3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具体分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选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意义与依据,以及正确或错误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实例与分析。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分析与综述。

难点: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八章:体育教学的设计与实施(4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体育教学设计的意义、一般程序;重点分析体育教学的中观教学设计、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步骤、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全面具体阐述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学中队列对形运用、场地器材布置、教学组织形式运用、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控制等的理论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

8.1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概述体育教学设计的意义;分析体育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制定体育教学目标、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体育教学任务分析、选择教学策略、体育教学场地设计、开展体育教学评价。

8.2 体育教学的中观教学设计

   概述水平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要求、步骤与方法;简述学期体育教学设计的概念、基本要求和方法。

8.3体育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

   概述体育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的概念、基本要求及其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8.4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全面分析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体育实践课教案设计的内容、步骤与方法;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8.5体育教学的实施

具体分析体育课堂常规意义与内容;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运用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布置的注意事项;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的控制等。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育教学设计概述;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体育教学的实施。

难点:体育课密度与运动负荷量度控制。

第九章:体育教学评价 (2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类型、功能、原则及其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理念、标准以及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意义、要求、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等。

(二)教学内容

9.1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概述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类型、功能和原则;分析搜集评价信息的基本方法;论述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9.2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

   简述体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全面具体的分析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

9.3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

   概述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概念及意义;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与步骤;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理解。

难点: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理念。

第十章:课余体育概述(1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课余体育的地位、特点、功能、价值和一般组织形式。

(二)教学内容

10.1课余体育的地位与特点

   简述学校课余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特点。

10.2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

   分析课余体育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功能;学校课余体育的多元化价值和课余体育的价值取向。

10.3课余体育的组织形式

   简述课余体育组织中的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全校性课余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等。

㈡重点难点

重点:课余体育的功能、价值和组织形式。

难点:课余体育的基本特点。

 

第十一章:课余体育锻炼(1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原则、内容和计划;分析现代余暇体育的概念、分类、价值及一般运动项目。

(二)教学内容

11.1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与原则

全面概述课余体育锻炼的灵活性、 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和自主性特点;具体分析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经常性和差异性原则。

11.2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与计划

   概述课余体育锻炼的内容及其选择是应该注意的事项;分析全校课余体育锻炼、班级课余体育锻炼、个人课余体育锻炼等的工作计划。

11.3现代余暇体育

概述余暇体育的基本概念及分类;现代余暇体育的项目及其教育价值。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原则与内容。

难点:课余体育锻炼的计划。

第十二章: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 (4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原则、内容和计划,以及学生体育竞赛的特点、价值和内容。

12.1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原则与管理

概述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原则和管理的基本理论。

12.2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与计划

   分析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选材、体能训练、技能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思想品德训练和智能训练等;阐述课余体育训练的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小周期训练计划和训练课计划等。

12.3学生体育竞赛的特点、价值与内容

   概述课余体育竞赛的竞争性、合作性、公开性、教育性、娱乐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特点;阐述学生体育竞赛的价值和具体的竞赛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原则、内容和训练计划的制定。

难点: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第十三章:大学竞技体育(1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大学竞技体育的概念、意义、管理及其竞赛组织的基本形式与改革。

(二)教学内容

13.1大学竞技体育概述

   概述大学竞技体育的概念、发展历史;分析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内容包括有助于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积极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声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

13.2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

   分析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组织管理结构;阐述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具体的招生情况,既我国大学招收学生运动员的降分、中国大学大学招收学生运动员的来源和我国大学学生运动员学训矛盾的解决等。

13.3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竞赛

   分析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竞赛类型及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㈡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及其管理。

难点:

第十四章: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2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学校体育管理的机构、职能、方法和主要内容;分析学校体育法规的意义作用和具体内容。

(二)教学内容

14.1学校体育管理机构、职能与方法

    概述学校体育宏观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学校体育的微观管理机构与职能;学校体育管理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14.2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简述体育课程管理、体育教学管理、课余体育管理等主要管理内容。

14.3学校体育法规

   概述学校体育法规的意义;阐述《学校体育工作条理》、《学校卫生工作条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的意义、结构与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难点: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十五章:体育教师 (4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体育教师的地位、劳动特点以及体育教师的类型特征;阐述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职责和加强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意义、目标和培训模式。

(二)教学内容

15.1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劳动特点

概述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分析体育教师“一育兼一科”的工作广泛性、校内外体育工作的多样性、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全面性和室外工作的艰苦性等劳动特点。

15.2体育教师的类型特征

   概述以教学为特长的体育教师、以训练为特长的体育教师、以科研为特长的体育教师和复合性的体育教师等的体育教师类型。

15.3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全面论述体育教师应具有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技术、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等基本条件;阐述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能。

15.4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概述体育教师培养的机构、目标、模式和课程设置;体育教师培训的机构、目标、模式和课程设置;体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发展趋势。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与职责。

难点: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

第十六章:学校体育环境 (1学时)

㈠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概述学校体育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功能和基本原则;阐述学校体育物质环境设计和学校体育心理环境的意义、作用和具体的设计内容。

(二)教学内容

16.1学校体育环境概述

   概述学校体育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功能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16.2学校体育物质环境的设计

   分析学校体育物质环境设计的意义及具体的设计内容。

16.3学校体育心理环境的设计

   阐述学校体育心理环境设计的意义及具体的设计内容。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校体育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功能。

难点:学校体育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设计的内容。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学校体育学》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拓展平台课程,它是在学习了《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的基础上,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八、教学时数分配

             《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  36       学分 1

章次

各章标题名称

讲授

学时

试验(实践)学时

辅导

学时

 

第一章

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2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2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2

 

 

 

第四章

体育课程

2

 

 

 

第五章

体育教学目标

2

 

 

 

第六章

体育教学过程与原则

2

 

 

 

第七章

体育教学方法

4

 

 

 

第八章

体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4

 

 

 

第九章

体育教学评价

2

 

 

 

第十章

课余体育概述

1

 

 

 

第十一章

课余体育锻炼

1

 

 

 

第十二章

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4

 

 

 

第十三章

大学竞技体育

1

 

 

 

第十四章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

2

 

 

 

第十五章

体育教师

4

 

 

 

第十六章

学校体育环境

1

 

 

 

 

九、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一)推荐教材:

《学校体育学》. 周登嵩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

(二)参考书目:

1.《学校体育学》, 金钦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2.《学校体育学》, 李  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3.《学校体育学》, 毛振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8.1主要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与讨论、讲解法、探究法等。

8.2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摄像设备

十一、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试占80%    课堂考查、实践课与作业占20%

十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核发:0 点击数:45收藏本页